小学《燕子》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5-07-14 20:01:55
小学《燕子》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燕子》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燕子》语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燕子》语文教学反思1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过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教学反思

初读课文,感觉第二自然段是个多余的段落,然而仔细地再读一次课文,便会发觉作者的精妙之处:这美丽的春天时,有了小燕子,才更充满了生机。因此,在教学中。重点并不是要感受春天多美,而是了解最后一句“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这一句的内容恰恰安排在课文的第三和第四自然段中。教学的重点便回到了研读3、4自然段上。

回顾一节课,感受有得有失。

觉得遗憾的是自从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后,学生参与的面虽然广了,互动的空间虽然大了,课堂涉及的面也宽了,整个的效率看似提高了,然而我的教学任务却始终不能按我预设的教学方案执行到底。于是,我在每节课前,我都要精心地考虑我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到底要安排多少时间才能真正将教学内容落到实处。

今天在课前,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因素和设计问题的难度,然后决定把课文分成两部分进行教学:第一部分教学课文的第一和第二自然段;第二部分集中学习课文的第三和第四自然段。这样的安排显然是满足班级实际情况的。因为,通过这样的教学,我明显感觉到四人小组学习真正落到了实处,学习的时间、学生参与率、有效率真正得到了保证;我每设计的问题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讨论和交流中去了,而且通过大堂反馈这一环节,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真正使小组学习走向规范化了。

收获最大的还在于几个预设环节出现了比较精彩的表现。

教学片段一:

师:好,现在请大家细细地读读第二自然段,小组学习,完成下面任务:(出示)你觉得作者哪些词语用得特别好?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小组内交流,注意每个人选择不同的景物进行交流,尽量不要重复。

生自主学习。

生:我觉得“赶集”这个词用得特别好,因为它写出了春天里花、草、叶争着比美的情景。

生:我有补充,我也觉得这个词写得好,“赶集”是指人们一起上市场的样子,在这个句子中,作者用了比喻的方法,写出了百花争艳的景象,我仿佛看到了一朵朵花儿正在比谁长得美,一棵棵小草争着向上长的镜头。

师:说得真好,不仅说出了词语用得好的原因,还说到了修辞,你们组的学习效率真高。

生:这一句中的“聚拢”用了拟人的手法描写了这些植物生机勃勃的样子。

师:你也有一双慧眼同,读得很仔细。而且运用得也很及时。

生:“吹拂”这个词用得好。因为这个词写出了春天的风很轻、很柔,吹在脸上很舒服,不像冬天的风那样刮在脸上很疼。

生:我认为“洒落”这个词也写出了春风轻、柔的特点。

师:春雨细细的洒落下来,让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让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落在脸上痒痒的。

师:你认真阅读了《春》这篇文章,所以才会有这么美的想象。想象阅读要注意积累,还要学会运用,这样的阅读才是有用的。

生:“柔”这个字让我仿佛看到了春天的小河边,柳会刚刚长出了嫩嫩的芽儿,她们对着小河在照镜子 ,一阵风吹来,柳枝摆动着长长的枝条儿,仿佛在梳洗自己的辫子。

师:多么丰富的想象!是不是该送给她掌声?在体会词语的时候,加上自己的描述就可以把这种体会说得更生动形象。其实,在这个句子中,还有一个字也写出了柳枝刚发芽的情景。

生:“柔”

生:是“展开”。

生:“鹅黄色”也是的,一般刚长出的新叶子都是这种颜色的。这几天我注意观察了,河旁的柳枝现在就是这种颜色的。

[设计意图:在备课的时候,我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经验。本来我只想把这些词圈画出来,然后让他们讨论一下的,不过,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这个环节如果这样处理很不好,这样就使学生的学习显得很被动,与其这样教学,还不如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再来反馈学习情况更好。

通过课堂实施,我发现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比我预设得更好,学生的思维的确不能小看。他们的发言很精彩,对于作者如何写好景物,通过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来了解在语文中,用好词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反思:这一教学片段自我感觉很好,学生能够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之处。学生的发言不再是简单的“我认为哪个词用得好”,而是关注了好在哪儿,能够从修辞、作用等方面体会文字的精妙之处。这正是我预期的效果。在这段教学中,还有一些可圈可点的地方,比如学生说“各色鲜艳”“烂漫无比”这两个词感受到了春天的颜色很多,花儿开得很美。再比如“赶”字让我们形象地感受到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的情景……

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如果在备课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经验,真正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的有效性就会落到实处。

教学片段二:

师:读读第3、4自然段,小组内讨论,你看到了哪些画面?(出示小组学习的内容)

生:我看到了燕子在飞行的画面;

生:我还看到了燕子在休息的画面。

生:我还看到燕子在捕食呢。

师出示三幅画面:现在,请你任选一幅画面来说说。

生讨论、交流。

(第一幅画面是燕子由这边的稻田飞到那边的柳树下的情景;第二幅是燕子横掠过湖面时的情景;第三幅是燕子停息时的情景。)

[设计意图:这三幅画面真实地描写出了燕子给春光增添无穷乐趣的景象。出示这三幅画面旨在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第一幅中主要展现出了燕子飞行速度快,飞行姿态优美的情景。“斜”、“掠”、“横掠过”、“唧”等词主要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速度很快,而且其飞行的姿态也很优美,其实直接读语言文字也是能找到的,但是如果借助画面的话,更加直观、形象。下面两幅画面对于理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也是很有帮助的。第三幅画面中“几痕”、“五线谱”等细节也是很有帮助的。]

生: ……此处隐藏5945个字……斯基予以高度评价,他说:“这种在讲课过程中随手而就的图画,比现成的、甚至比起彩色的图画来都有很大的优点。”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采用简笔画突破疑难点,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明显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学生的多元解读

语文学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像数学,有一个标准答案。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是丰富的,对每个学生精神领域影响的深度、广度是不同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也往往是多元的。读完最后一段话后,学生可以有多种感受,如: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争奇斗艳的鲜花,吐出嫩芽的绿树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小鸟的鸣叫声,溪水的流淌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奏出了一首春天的交响乐,美妙而动听;燕子从空中飞来,他们是报春的使者,向人们传递着春天来了的信息;春天像一位插花能手,给大地上插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令人心旷神怡;春天像一位纺织女,给大地披上了彩衣,带来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些,都不能以我的传授灌输来代替。所以在课尾我设计了一个富有艺术性的环节:“看着燕子这么优雅、美好的停歇,燕子会谱什么歌,你能为它写一写歌词吗?”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拓展,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了孩子们的思维火花,积极发言,各抒己见。

面对学生稍纵即逝的生成信息,我们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要敢于应势利导,打破计划,对预定的目标、内容进行反思和调整;要善于运用生成性的教学资源,精妙点拨,让教学充满灵性,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小学《燕子》语文教学反思9

《燕子》这篇文章不仅词好,更重要的,那燕子被作者写“神”了。这神来之笔是怎么来的?那是因为郑老先生书读得多。我在上写作课时我问学生到底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当然答案多是增长知识,读书能让自己长大,读书让自己高兴……学生们也都会背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在学习《燕子》过程中,我说郑老先生只所以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读破万卷书,行万里路,那是肯定的。把燕子写神了,那些词来自于平时的阅读积累,来自于不断地观察,来自于多层面的感受,少了这些,怎么可能有这篇美文?

学生在学习劳累之余,念叨上“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两句,身心马上会轻松起来,精神也会好上许多。也许这也是这篇散文魅力表现吧。

大多数的学生是见过燕子的,他们没有陌生感,但他们没有作家那种写作的冲动,所以燕子不会如此走到他们的纸上,而对于好多学生来说,许多可爱的动物,同样不能变成文字。这是一种熟视无睹。因此研究这一课,其实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不要熟视无睹,虽然我们暂时做不到作家的写作水平,但我们能大胆把自己看到的一些动物入文,多多观察,不放过一些细节,多多用自己的双手记录,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属于学生自己的文章也会自然出现。

燕子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我们要解决的就是让学生读通课文,了解大意,理解生字新词。平时,我的教学模式是比较单板的,虽然学生都是比较配合的,但是自己感觉课堂死气沉沉的。这节课,我就尝试了一种新的学习形式,用比赛的方式去学习。学生一听到要用比赛的方式学习,个个都打起了精神。一看到学生这幅兴奋的模样儿,我自己也热情高涨起来。紧张激烈的比赛,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在比赛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年级学生的竞争意识逐渐增强,拥有了竞争意识,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但是,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良性的竞争意识。就拿这节课来说吧,虽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充分的体现,但是场面稍微有点失控。在课前,我预设的结果是平分秋色,因为这样不伤和气。但一到课堂上就不受我的控制了。一开始,四组的水平不分高低,但是进入第三、四回合后,一下就分出了高低,我就给落后的组多一点机会,但是他们自己没有积极争取(平时举手发言的人少),我是想帮也帮不上忙,结局就很明显了。结果一出来,学生之间就开始争论。我听完他们各自的理由后,就告诉他们有竞争是好事,因为有了竞争才会有进步,但是这个竞争是良性的竞争,是能够让你们每个人都进步的竞争。机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要靠自己去争取,光坐着等是等不到的。看到别人获胜了,应该为他们感到高兴,同时自己也要下决心向他们学习,而不应该在那里说三道四。听了我的这番话,那些学生都低下了头,我相信他们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慢慢地培养他们的良性竞争意识,使他们在竞争中共同成长。

燕子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积极性不高。只有几个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显得死寂,没有生气。有可能是开学初,学生还没有进入学习的氛围中。但是,回响上一个学期,学生的发言还是有些被动。有时,公开课上,发言的积极性也都是经过反复的鼓励,甚至是物质性的奖励所起的作用。就如体会小燕子飞行这一段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只要是发言学生的回答的确令人满意,学生能抓住“斜着身子”、“掠过”、“一转眼“横掠”……等体会到燕子飞行的轻快。有的也能从中体会到燕子喜欢春天,高兴了,还会变着花样飞行。这些固然令人满意。然而大多数学生当的陪客却让人揪心。这也应该是我课堂教学中需要突破的。如何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讨论,从而提高语言的组织能力和阅读的理解能力?

小学《燕子》语文教学反思10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要求,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2、理解课文,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3、正确读写“燕子、赶集” 等词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教学难点是: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两点:

一、以读为主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我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老师讲的多,提问多,大力提倡“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想象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积极地观察、感受、操作,才能实现对语文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本课教学中我在情境的创设上主要体现在:

1、生活体验情境。这课要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春天的特点。课前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或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以及诵读春天的诗歌和文章,让学生对春天有一个切身的感受。学生获得的体验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和感受课文。

2、画面再现情境。根据教材和学科的特点,这节课,我运用了PPT的画面和恰当的音乐,加深了对课文描写的直观感受,比如,青草、柳叶、鲜花、小溪流水、青山绿水、燕子、蝴蝶等,让学生体会到春天的特征和美丽。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得这些孩子们不仅眼里有语言文字,还有相对应的形象画面,“符号”对应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

《小学《燕子》语文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